“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作用是动员更广泛的行业企业自主自愿开展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是我国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将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机遇,也会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低碳发展。”近日,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在接受专访时表示。
王乃祥指出,国际化是提升我国自愿碳市场效能、活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对自愿碳市场的减排效果真实性、市场透明度和治理有效性等关键要素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对自愿碳市场的环境完整性、市场公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提到,通过碳市场机制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发挥碳市场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积极作用,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今年8月,全国碳市场价格放量下跌。截至8月29日收盘,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为69.3元/吨,较上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下跌4.39%。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价格方面,全国碳排放配额(CEA)8月的日均收盘价为71.39元/吨,相较于7月的日均收盘价73.57元/吨下跌约3%。8月碳价呈波动下行走势,从月初的72.43元/吨逐步运行至月末盘中低价69.23元/吨,跌破70元/吨的整数关口。
王乃祥表示,中国具备丰富的碳信用资源,中国自愿碳市场对国际自愿碳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CORSIA)的推进以及《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的落实,国际自愿碳市场合作空间不断扩展,中国自愿碳市场也将更深入地融入全球碳治理体系。
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正式启动以来,已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随着市场建设逐步深化,推动碳配额有偿分配成为激活市场机制、助力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对外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配额分配方式”,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将迈入新阶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对外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建设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以下简称CCER市场),到2027年CCER市场要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同时部署了加快CCER市场建设、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等多项任务,对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审定与核查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多项要求,全方位提升审定与核查精细化管理水平。
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对外公布。多位行业人士表示,《意见》在中央层面全面阐述了碳市场的定位、中长期目标和建设方向,由此也回应了此前社会上对于碳市场的不确定性预期和模糊认识,今后各参与方据此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目前,我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按照新出台的《意见》,我国将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
“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可以更好地发挥碳市场的减碳效果。”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表示,将更多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有助于形成反映全社会碳排放成本的碳价信号。这一信号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能够引导全社会低成本减排;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公共和私人金融资源流向节能减碳领域,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生物质发电和油气企业要有新收益了。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三批CCER方法学征求意见稿,新增一个生物质发电方法学和三个油气甲烷回收领域方法学。至此,CCER重启后的新版方法学数量已有十个。